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钟表、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获取时间信息,但这些设备都要依赖于更精准的时间源为其授时。我国标准时间的传送方法有:短波授时、长波授时、低频时码授时。其中低频时码授时技术正是在长波授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传输信号稳定、信号精度高(可达微秒级)等优点。
依赖于低频时码信号的终端接收设备制造简单,成本低廉,适于民用等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德国研发出了可接收低频时码信号的电波钟表产品。而高科技的电波钟表已经能使电波钟表演变成近乎完美的计时商品,电波钟表发展前景之广阔是不言而喻的。
电波钟此一产业,自从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自有电波对时发射站后,产业便开始快速发展。很多认识电波对时技术的朋友都是从电波表开始接触,不可否认卡西欧在开拓电波对时这个观念上有很大的贡献,此一观念推广也非常成功,所以目前日本已经有90%以上时钟都是电波钟产品。
近几年日本电波钟表市场发展异常迅速。接下来转载自中国《钟表》2002年第2期的一篇文章,为大家解析日本电波钟表市场发展迅速的原因。
日本电波钟表市场发展迅速,前景诱人
以无线低频长波信号为代表的电波钟表的发展在世界已有20年,虽然作为世界钟表生产大国的日本研究电波钟表的时间也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并不快。从1999年日本正式建立电波钟表发射台,发射电波钟表信号以后,电波钟表的发展异常迅猛。1999年,日本制式的电波手表销量为2.5万只,时钟为60.6万只,2000年增加到手表12.6万只,时钟93.5万只;2001年更达到手表26.6万只,时钟224.4万只。2001年较1999年分别增长964%,270%。
日本建有两座电波钟表发射塔,一座是建在日本福岛县(Fukushima)的Otakadoya山,1999年6月建成发射,发射频率是40kHz;另一座是建在日本佐贺县(Saga)的Hagane山,2001年10月建成发射,发射频率是60kHz。两座发射塔几乎覆盖了日本全部本土及其领海,部分信号还能幅射到我国沿海地区。
日本现在的电波钟表产品按电波接收方式有三大类:一种是只能接受单一频率的电波信号,40kHz或60kHz,第二种是能接收两个频率的电波信号,但使用时需要手动调整;第三种是能自动接收40kHz或60kHz的信号,即当钟表从一个信号区移到另一个信号区后,手表能自动调整所接收信号的频率。从手表显示方式上分,有数字式、指针式和数字—指针双显式。从手表、时钟价格看,便宜的只有几千日元,贵的在几万日元(最新日元-人民币汇率是100日元约为6.78元人民币)。
尽管日本全面发展电波钟表只有三年多,但日本消费者对电波钟表的认知度还是较高。据日本有关机构抽样调查,有85%的男性和49%的女性知道电波钟表。在被问及喜欢哪一种电波钟表时,50%的人喜欢指针式,26%喜欢数字式,24%喜欢数字—指针双显式。在被问及购买的动机时,10个选项中,因为电波钟表准确被选中82.1%,因为价格合适被选中19.3%,因为不需要更换电池被选中18.7%,因为叫电波钟表被选中18.5%,因为双显指示被选中9.8%。因为款式被选中9.5%。从调查可看出,电波钟表的准确是消费者购买的最大诱惑力。
未来几年日本电波钟表的发展,有关部门分析2002年手表市场为60万只,时钟为280万只;2003年手表100万只,时钟350万;2004年手表300万只,时钟500万只;2005年手表500万只,时钟600万只。
从电波钟到“共时塔”,低频时码授时技术在中低精度军用、电力电网同步、钟表产业等诸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在传统的钟表产业中,时码技术应用更是给计时带来了被业界称为“革命性”的影响,“它的出现开拓了时间计量的新里程,从而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文字来源:中国《钟表》2002年第2期;作者:轻工业钟表研究所副所长 王文极) (图片来源:百度)
国家授时中心BPC低频时码的授时应用
我国现代授时工作,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原中科院陕西天文台)承担。国家授时中心的总部设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这里建有国家时间标准实验室,保持着我国的原子时标准和协调世界时标准。发播标准时间信号的长波电台和短波电台位于陕西蒲城县。
国家授时中心采用68.5KHz频段的连续波时码授时体制的技术,2002年建成BPC低频时码授时台,并试验发播。低频时码授时的特点是利用微电子技术,使用户设备可以做得非常简单且价廉,具有十分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其终端产品之一的“电波钟”被钟表业界称为钟表产业“革命性”的变革,“它的出现开拓了时间计量的新里程,从而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授时中心紧跟世界低频时码发展,坚持探索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低频时码(BPC)产业化发展模式,联合国内外相关企业机构共同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低频时码授时产业推广和市场应用体系,在世界电波钟表产业发展道路上探索了一条中国之路。
200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河南商丘建立了一座大功率、连续发播的低频时码的商丘授时台,构筑了我国新一代低频时码授时系统,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低频时码商丘授时台的授时信号可以有效覆盖京、津和长江三角洲等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低频时码面向广大民用用户,开发出了各种挂钟、手表,获得国家标准时间的精度在毫秒量级,使用光动能电池作为电源,实现了“永不充电,永不对时”,使用极其方便。
(图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官网)